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开放交流
膜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顺利召开

膜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顺利召开

膜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2024年度学术年会暨学术委员会会议于2025年6月14日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顺利召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宏院士、副主任程和平院士、孟安明院士、学术委员陈晔光院士、王世强教授、张传茂教授、王晓晨研究员、胡俊杰研究员、刘伟教授、徐浩新教授、高宁教授、俞立教授以及近80位学术骨干和工作人员参会。 年会会场照片 会议开幕式由葛亮副教授主持。全重主任俞立教授和高宁教授对全重首届学术委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隆重向此届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了委员聘书。 张宏院士致辞,祝贺2024年实验室顺利通过重组,希望全重实验室能够延续辉煌历史,越做越好。他对全重实验室未来发展提出寄语,一方面强调学术交流对全重实验室发展的重要性,希望膜室各研究领域间加强交流,注重不同技术、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同时膜室应延续历史,继续与全国从事膜生物学研究的实验室相互交流,包括与边远地区的膜生物学实验室保持交流;另一方面,希望实验室从膜生物学研究出发进而深化对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踏实和持续地开展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研究。     张宏院士致辞 之后俞立教授对全重实验室的整体情况加以介绍,首先回顾了实验室的发展历史,强调膜室发展至今离不开各届主任的出色领导与学委会的大力支持。然后介绍了重组后全重的组织机构与三个重点研究方向。全重实验室囊括了清华和北大从事膜生物学研究的众多团队,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有赖于两校的紧密合作,也离不开学委会的保驾护航。他指出,未来全重实验室既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解决一些“卡脖子”问题;也要鼓励自由探索,希望做出令自己满意的科学发现、原创理论等。强调应注重交叉融合,更好地发挥不同学科优势;充分利用膜室的高新显微镜、分子探针、冷冻电镜等技术方法开展研究工作,同时应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新型交叉体制,将膜室的研究成果加以转化,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 接下来,俞立教授和高宁教授分别分享了清华和北大全重建设情况,特别是设怀柔大设施通过国家验收,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则形成了跨尺度、多模态、自动化和高通量的生物医学成像全功能研究平台,综合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像装置的建设与科学城的产业集群打造相互促进,为高端生物医学影像装备实现“中国创造”提供战略支撑和保障。 最后,全重实验室六位青年教师梁希同、张敏、胡婧、周帆、陈知行、闫创业,分别进行了学术报告,分享了各自团队最新的研究进展,引起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学术委员会会议由俞立教授主持召开。委员们对实验室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实验室重组后建设提出了指导建议,强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进行联合攻关、聚焦和突出原创成果、扩大实验室影响力、科学普及以及大设施战略等重要建议。最后,实验室主任对各位委员不辞辛劳、百忙之中出席实验室年会表示衷心感谢,并诚挚希望各位委员今后不断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提出指导意见。 PI工作汇报      翻译 搜索 复制
北京大学膜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科技周开放活动:点亮科技梦想,助力强国征程

北京大学膜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科技周开放活动:点亮科技梦想,助力强国征程

        2025年5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迎来了100周年华诞。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在学院的组织与指导下,北京大学膜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以“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于5月24日举办了面向中学生的的开放活动。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北京中学、北京市第四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分校130名中学生走进北大,开启了一场充满探索与发现的科学之旅。 师生合影 一、百年生科,潮头逐浪         活动伊始,同学们齐聚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邓祐才报告厅,观看纪录片《北大生科,百年潮头》。这部纪录片生动地展现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从创立到发展的百年历程,记录了无数科研工作者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纪录片中,一代又一代北大生科人秉持科学精神,勇攀高峰,为我国生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观看过程中,同学们被先辈们的科研精神深深打动。 二、科普讲座,点亮智慧         纪录片结束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张蔚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揭秘丛林伪装者—蝶影重重》的精彩科普报告。张蔚教授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向同学们介绍了蝶类的研究成果。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激发了在场同学对生命科学的好奇与兴趣。 张蔚教授做科普报告 三、走进实验室,触摸科学前沿         在科普讲座的启发下,同学们满怀期待地走进北京大学膜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仪器平台,近距离感受科学研究的魅力。本次实验室开放活动由鄂一岚博士指导,以“荧光蛋白与植物细胞成像”为主题,带领同学们体验了一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科学探索。鄂一岚博士首先为同学们系统讲解了荧光蛋白的研究历程与应用价值。从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发现与诺贝尔化学奖的里程碑意义,到如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荧光蛋白导入植物细胞,同学们逐渐理解了“让植物发光”背后的科学原理,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表达载体构建、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技术,以及如何通过抗性筛选获得转基因植株,让复杂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变得清晰易懂。 鄂一岚博士讲解理论知识         随后,鄂一岚博士介绍了荧光成像的原理并带领同学们分组操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同学们亲手制作了样品并对转基因拟南芥的根尖和叶片进行了多色荧光成像,清晰地观察到荧光蛋白标记的细胞核、内质网等细胞器。同学们惊叹于高端科研设备的神奇,更深刻体会到课本中“细胞器结构与功能”的知识是如何通过先进仪器转化为直观的科学研究成果。 同学们动手制备样品 同学们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成像观察 四、参观标本馆,感悟生命之美         当同学们踏入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的那一刻,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这里宛如一座生命的宝库,珍藏着5万多份来自中国各地的动植物标本,还有少量来自日本、朝鲜以及前苏联时期莫斯科大学交换或赠送的珍贵标本。标本馆的每一层都如同一个神秘的自然世界:一层为动物多样性展区,二层为植物多样性与演化展区,地下一层为馆藏标本储藏区。同学们认真聆听老师的介绍,目光中满是好奇与惊叹。这些标本不仅记录了生命的形态,更承载着生命的智慧与力量。同学们在流连忘返中,深刻感悟到生命的多样性和演化之美。 五、漫步百年校园,体会文化传承         参观完标本馆后,同学们在刘超老师的引领下漫步于北京大学校园。北大校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处处散发着学术气息。同学们参观了未名湖、博雅塔等著名景点,感受了北大的文化魅力。在参观过程中,刘超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北大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让同学们对这所百年学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一刻,同学们不再仅仅是参观者,而是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在这片充满学术气息的土地上,用心体会着北大的文化魅力,让百年学府的精神在心中生根发芽。 刘超老师带领同学参观校园 六、展望未来,共筑强国梦想         随着北京大学膜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活动的圆满结束,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收获与喜悦。在这次意义非凡的活动中,同学们不仅近距离接触了前沿科技,还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与卓越贡献。此次科普活动为青少年搭建了一座通往科学世界的坚实桥梁,同学们在这里亲身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与力量,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为建设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膜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举办 全国科技活动周公众开放活动

膜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举办 全国科技活动周公众开放活动

        2024年5月25日,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校友与社会服务中心的支持下,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响应国家号召,成功举办了公众开放活动。本次活动以“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北师大实验中学、北京市十二中和昌平二中共110名同学的积极参与。 师生合影         活动旨在通过实地参观和互动体验,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科学研究的魅力,理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在这一宗旨的引导下,实验室为来访的中学生安排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科学体验活动。 活动致辞         活动伊始,同学们首先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邓佑才报告厅听取了《猫科动物的遗传与演化》的科普报告,罗述金教授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将复杂的基因组学、种群遗传学等科学概念转化为同学们易于理解的故事,让生命的微观奥秘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在场同学对生命科学的好奇与兴趣。 专题讲座         随后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实验室的公共仪器平台。鄂一岚博士耐心地为同学们介绍了程和平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的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奥林巴斯的双光子显微镜fvmpe-rs以及蔡司LSM880显微镜等大型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同时向同学们讲解了实验室的领先的研究成果,这使得同学们对科学家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        实践活动是当天的亮点之一,同学们在鄂一岚博士的专业指导下,亲手制备了用多种荧光蛋白标签标记的“烟草叶片组织”和“拟南芥根尖”样品,并使用LSM880显微镜观察了植物表皮细胞内的细胞核、叶绿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的多通道荧光图像和根尖分生组织的三维图像。这一实践环节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让科学触手可及,更是在同学们心中播下了探索科学奥秘的种子。 学生制备样品 学生通过LSM880显微镜观察样品 鄂一岚博士讲解成像原理           活动在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和积极互动中圆满结束。许多同学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对科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热情。实验室将继续坚持科学普及和教育工作,为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创新活力贡献力量。 翻译 搜索 复制
查看更多